地址:南京市鼓楼区建宁路61号中央金地广场3栋1505室 电话:025-85370228
低应变、静载作业指导书
发布时间:2017-08-02 19:15:19
一、基桩动测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相继颁布建工行业标准《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JGJ/T93-95)和《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技术规程》(JGJ106-97),标志着中国的桩基动测技术正式进入了工程实用阶段。
20世纪80年代起,我省的南京等地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陆续开展了桩的动测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一批成果,实现了科研成果向工程应用的转换,我省各地逐渐将桩的动测技术应用到桩基工程的质量控制中。
目前,在《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中,对桩的质量检验标准分为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桩身(质量)完整性和桩的承载力均列为主控项目。2003年7月1日起施行的《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已明确桩的动测技术可以检验桩身完整性和确定单桩承载力。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也有桩基动测的有关规定。
二、低应变法
低应变法是利用低能量的瞬态或稳态激振,使桩在弹性范围内作低幅振动,利用振动和波动理论判断桩身缺陷。
低应变类:波动方程法-反射波法、声波透射法
低应变法:采用低能量瞬态或稳态激振方式在桩顶激振,实测桩顶部的速度时程曲线或速度导纳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或频域分析,对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检测方法。
三、模型桩曲线分析
为了对反射波法的检测原理有一个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利用模型桩作研究。图9.1给出了塑料模型桩的三组SIT速度曲线,它们分别是完整桩、局部缩颈桩和局部扩颈桩。曲线由PDS基桩检测仪测得。由于材料特性均匀,且无土阻抗,因此,这些曲线是非常容易用以上理论加以解释的。
(1)图9.1(a)为完整桩。在t=0时刻,敲击产生压缩波(初次锤击),由加速度计测得并在曲线0.00m处出现一个下凹信号。该波不间断的沿桩长向下传播直到桩尖,桩尖处反射一个方向相反的拉力波,即由加速度计测到并在曲线5.0m处出现下凹。
(2)图9.1(b)局部缩颈的模型桩。初始敲击后,曲线在在t=0时刻附近同图9.1(a)。距t=0后某一处(约3m)出现曲线下凹,是桩阻抗减小的特征响应(拉力波反射),发生在应力波从原截面到截面缩小处。曲线随即上升到零线上某一点,即产生了压缩波反射(由于波通过截面缩小处后回到原截面,阻抗相对增加而引起导致曲线上升),而后曲线逐渐归零,最后仍在5.0m处测得桩尖的响应。
(3)图9.1(c)为有局部扩径的模型桩。初始敲击后,曲线在t=0时刻附近时同图9.1(a)。距t=0后某一处(约3m)出现曲线上凹,是桩阻抗增加的特征响应(压缩波反射),发生在应力波从原截面到截面扩大处。曲线随即下降到零线以下,即拉力波反向反射(产生于波通过截面局部增加后又回至原截面,阻抗相对减小)引起曲线下凹。而后曲线逐渐归零,最后仍在5.0m处测得桩尖的响应。
四、桩头处理
(1) 测试人员应会同设计、甲方、监理人员,参考施工记录和工作日志,抽取被检测桩。为了确保检测信号能有效、清楚地反映桩身的完整性信息,最大限度地从样本角度减少测试中的杂波或噪声干扰,要求做到:
(2) 测试前应了解桩身混凝土的龄期,使之具备足够的强度,混凝土龄期应大于10d,地下水位较高时还应延长。
(3) 桩头部位的缺陷对波的传递影响很大,所以桩头应予以处理。要求将桩头的浮浆予以清除,尽可能的把浅部的各种缺陷去掉。对于预制桩要将锤击疏松部分截除,灌注桩要将浮浆或不密实段截除,最好采用砂轮将被测桩桩顶直接磨平,使激励点、信号接收点都直接在桩身砼母体上。
(4) 尽可能在设计桩顶标高处进行测试,测试桩顶宜高于桩周土20cm,桩头与桩周砼相连或基础已做砼垫层的要先行脱离。
下图为含有桩头缺陷的敲击曲线。
五、桩身完整性类别判定
桩身完整性类别应参照下表所列实测时域或幅频信号特征,并结合缺陷出现的深度、测试信号衰减特性以及设计桩型、地质条件、施工情况的规定,综合分析判定。
桩身完整性判定
类别 时域信号特征 幅频信号特征
I 有桩底反射波,且2L/c时刻前无缺陷反射波 桩底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其相邻频差△≈c/2L
II 有桩底反射波,且2L/c时刻前出现轻微缺陷反射波 桩底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其相邻频差△≈c/2L,轻微缺陷产生的谐振峰与桩底谐振峰之间的频差△f’фc/2L
III 无桩底反射波,有缺陷反射波,其他特征介于II类和IV类之间
IV 无桩底反身波,且2L/c时刻前出现严重缺陷反射波或周期性反射波,或因桩身浅部严重缺陷使波形呈现现低频大振幅衰减振动 无桩底谐振峰,缺陷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相邻频差△f’фc/2L,或因桩身浅部严惩缺陷只出现单一谐振峰
六、报告编写
基桩检测报告不仅仅反映了检测的具体成果,而且还体现了检测单位对其他有关建设工程各方的质量责任。基桩检测报告与隐蔽工程的验收或后续工序的技术论证、决策有关,也有可能作为司法诉讼时的证据,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所以在确保桩基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提升基桩检测工作的质量水准,不仅要提高检测工作的可靠性,而且还要增强检测报告的可读性,才能有助于建设工程的有关各方如业主、监理、质检等正确理解报告内容。
1、检测报告要实事求是。规范中明确低应变动测技术的适用范围是:检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有效检测桩长范围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同时还规定低应变动测技术可以作为基桩质量的普查手段,可以对进行桩基工程质量的有效检测和评价。在编写检测的报告论述低应变动测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功能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超越规范不说大话,用语规范,力求避免容易混淆的术语和概念。
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对基桩检测报告要求的条文:
(1) 检测报告应结论准确、用词规范。
(2) 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基础及结构形式、层数、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检测日期;
②地质条件描述;
③受检桩的桩号、桩位和相关施工记录;
④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过程叙述;
⑤各桩的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
⑥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
TK-PDS基桩动态分析系统
使用说明
一、前言:
欢迎您使用新一代基桩动态分析系统TK-PDS。
TK-PDS融汇了国外PIT、TNO及国内FEI、RS、JK-PDS等各种基桩动测仪的长处,吸收了当今基桩动力检测的先进理论,系统简洁,便携使用,界面友好、操作简捷、集成输出。硬件可以跟任何带USB接口的PC机相连接,无需外接电源,支持“热插拔”,适应桩基检测的复杂环境。软件基于Windows(Win98,WinME)平台,采用了优化的数值计算和子波分析等先进技术,实时分析桩身完整性和承载力,对桩身特征信息的分析与判定更科学、准确、简单、易行。您只要轻点鼠标,就可实现从采集波形到特征分析、结果判定、数据汇总、打印输出的全部操作。
TK-PDS支持世界上公认的基桩动测模式和中国现行的基桩检测技术规程,用于桩基的低应变检测,分析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也可用于建设工程领域的其他动态检测。
A、系统的性能:
模拟通道:2路输入(低应变1-2个ICP接口);
动态范围:16位A/D;
信 噪 比:>80dB;
采样频率:可调,单道最大100KHz;
信号调理:ICP调理;
安装接口:通过标准USB口与PC相连,无须另加电源;
运行系统:中英文Windows98/NT/ME;
功 耗:低应变系统<2W。
B、系统的配套:
TK—PDS选配的传感器与美国PDI公司生产的P.I.T桩基检测仪、徐州建科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PDS桩基检测仪等系统兼容,确保采集信号的真实。
C、系统的计量检定:
TK-PDS作为整套系统(含放大器,传感器)由江苏省技术监督桩基动态测量仪器计量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桩基动态检测仪器计量检定规程》JJG(建设)0003—1996规定,进行系统计量检定。
二、软件的主界面
三、系统的安装和启动:
用户可以获得以下文档:
目录 内容
-------------TK—PDS USB2005.EXE TK—PDS安装程序
-------------HELP.DOC 使用说明
-------REG
-------TK—PDS.REG 注册文件
--------USB2005.DLL 链接文件
-------INF
------WIN98&WINME USB 设备驱动
------WIN2000
------WINXP
-------TOTK
---------TOTK.EXE 文件格式转换工具
---------TOTK.HLP 帮助文件
-------------README.TXT 本文件
设备使用需安装2个程序:一是采集分析程序,另一是硬件驱动程序。
一、先安装采集分析程序。双击执行TK—PDS安装程序,按照指示一步一步操作.并记住安装后执行程序所在的子目录。然后将REB自目录下的注册文件和连接文件放在一文件夹里即可。
二、再安装硬件驱动程序。首次将采集器与计算机连接时,可能会提示“添加新硬件”,新硬件的驱动程序在光盘的/INF子目录下,可在那里去找,根据微机操作系统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驱动程序,将USB2005.SYS拷贝到操作系统的C:\WINDOWS \system32\drivers子目录下:任然后根据系统提示继续安装。
安装新程序前,务必将老程序卸载。
从“开始”—“程序”的栏目中,找到“桩基检测系统”可以启动程序。
A. 检测采集器:
如果启动程序时,已通过USB口接入采集器,程序自动检测
集器的状态后自动进入工作状态;
如果启动程序时未接入采集器,程序中自动弹出“采样设备”菜单项,提醒您接入采集器,而否通过“采样设备”菜单项下的“检测AD卡”项目重新检测采集器;当“采样设备”菜单项消失后,程序自动进入工作状态;
如果不接入采集器,程序自动进入演示状态。
B. 进入系统设置:
通常时,您不必进行系统设置。因为程序按照较佳匹配已进行了设置,并且默认。如果有特殊情况时,您可以人工设置,但一定要确保您的TK—PDS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进入“查看”菜单,选取“系统设置”菜单项,就可以进入“系统设置”对话框,单击左边的树型列表,可以查看相应的项目,并根据需要调整。参数一旦设置,不必经常调整,系统会自动保存。
系统参数一览:
采样通道:可选1、2、4,(默认1通道);
每道记录波形:全屏最多16条,(默认3条);
采样频率:单道1-100KHz任选,(默认50KHz);
采样增益:可选1、2、3、4,表示输入满量程分别为 ±10V、±5V、±2.5V、±1.25V,(默认2);
采样长度:可选1024 、2048 、4096、8192点,(默认1024点);
预采点数:可选16、32、64、128点,(默认64点);
触发通道:可选1、2、3、4但不可大于通道的设置,(默认1道);
触发电平:可选-50%-+50%,(默认-5%);
滤波参数:可选200Hz—3000Hz,(默认1200Hz);
子波变换长度:可选4、6、8、10、12、14、16、18、20,(默认10);
子波变换比例:可选2、3、4、5、6、7、8、9、10,(默认2);
曲线宽度:可选1、2、3,(默认2象素);
四、采集波形:
一般,采集波形前都要打开“新建工程“菜单。首先提示你输入工程名称(可用中文),再输入被测试桩的预估波速和预估桩长,它可以是设计桩长(施工桩长)和经验波速(上限:6000m/s,下限700m/s),该两项参数输入的正确,工作区会有一个较合适的视窗长度,十分利于你的分析和判断;如果不清楚,可输入-1,表示默认桩长30m和波速3500m/s(以后拖动视窗滑块再调整)。
提示:若预估波速为3500m/s,预估桩长分为两类时,系统自动默认有关参数如下:
预估桩长 采样频率 采样长度 预采点数
小于或等于30 m 50KHz 1024点 64点
大于30m小于或等于60m 25KHz 1024点 64点
A. 进入采样:
将配套传感器通过30米电缆线接入采集器A1端口。单击按扭、或用鼠标左键双击工作区或用快捷键F4激活采样功能,用鼠标右键向下切换当前道或用∧∨光标键来向上下切换当前道。
B. 存盘:
单击按扭、或用快捷键CTRL+S激活存盘功能,存盘分为采样存盘和打印存盘。程序会根据数据类型,自动调用相应的存盘方式。采样存盘,在新建的工程目录中,该功能可自动按数字序列排序存入波形,也可以人工输入记录号后存入波形。
五、示波器:
示波器功能主要方便您实时观察动态波形,也可检查系统包含传感器的状态是否处于正常。
单击工具栏按扭或用快捷键F5激活示波器对话框,单击有关的按钮,可获取相应的功能。
六、分析桩的完整性:
若采集后的直接分析可从B开始。
A:用菜单项进入一个待分析的工程,从中选取一个数据,目录区会自动显示当前工程目录下的所有数据,双击任意文件名,该数据就显示当前工程目录下的所有数据,双击任意文件名,该数据就显示在当前通道上。
B:线性幅值,拖动线性滑块使信号首波有一个合适的幅值。
C:设顶标,从“处理”菜单下的设顶标选项中选择。可在(1)不设顶标,(2)首正脉冲,(3)首负脉冲三项中任选。您可根据需要选择,也可以拖住顶标到合适的位置。注:系统初始默认首负脉冲。
D;数据平滑,启动按钮,对装入的数据平滑。平滑的方式有两种,一:子波变换,二:低通滤波,可以取其一,也可二者都选。
E:信号平均,启动按钮对同一根桩上的同一批采集的多次平均,并显示在当前通道上。平均可有效的消除随机干扰、增强信号的特征标志。
F:拖动指数滑块可调整桩端区域的指数放大系数,使桩端区域的反射特征更加明显。对于指数放大,打开“处理”菜单下的“数据处理”中的“时变起始”滑块调整指数放大的起始位置,使被处理数据达到最佳特征显示状态。
G:确定底标,用光标在你感兴趣的区域搜索明显的桩底反射特征,单击鼠标左键会在光标位置出现三角标识,同时在工具条中显示出当前道、当前位置的准确桩长及相应波速。
H:阻抗匹配,你若认为上述显示的桩长或波速不符合已知的施工情况,可用鼠标拖动顶标以后的区域,进行桩长和波速的联动调节。
I:中标功能,你认为顶标到底标之间的波形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可用光标选定你关心的特征区域,
若认为阻抗增大则按下“+”键,会产生一个绿色的中标标志;
若认为阻抗增大则按下“-”键,会产生一个红色的中标标志;
空格键可撤消已设定的中标,中标可设八个。
J:打印存盘,分析完一条数据后,按下打印存盘,弹出打印存盘对话框,按照对话框的提示,你在观察曲线的同时可以将缺陷类型、分类等信息记录下来(缺陷类型由使用者描述,限六个汉字,首次使用时,默认的缺陷类型全部为空,使用后,类型描述自动保存,打印时可自动调用。
七、集成输出:
本系统的一个特长就是把您分析的结果集成在一起打印输出。
A:首先进行页面设置,通过浏览按钮打开工程目录,选中打印项目。工程名称可以是目录名,也可以人工修改。打印格式,打印字体,打印份数,起始页码等都可以随意设定,其中:
图形高度根据你设定的每页图形数量(注:限定1—10之间)自动调整;
图形宽度是根据你选用纸面宽度(减去左右边界)的百分比调整(注:限定60%--100%之间)。
B:选中“汇总表”选项,在打印完预设工程的所有图形之后,你将得到精致的打印汇总表和结论分析意见。
注意:打印设置中的“打印份数”和Windows系统的打印份数不能同时都设置大于1的数,如果使用本程序的“每页份数”设置,请将Windows系统的打印份数设为1。
八、快捷键:
A 键:将焦点置于线性滑块,此时可用左右光标键对信号幅值进行微调。
E 键:将焦点置于时变滑块,此时可用上下光标键对信号时变增益进行微调。
M 键:将焦点置于视窗滑块,此时可用左右光标键对信号显示长度进行微。
D 键:用来激活目录区窗口(当该区未激活时),然后可用↑↓选择文件。
F1 键:帮助。
F4 键:采样。
F5 键:示波器。
F7 键:时变增益加。
F8 键:时变增益减。
F9 键:显示长度加。
F10 键:显示长度减。
F11 键:幅值加。
F12 键:幅值减。
↑ 键:当前道减。
↓ 键:当前道加。
← 键:左移光标。
→ 键:右移光标。
Ctrl + S 组合键:文件存盘。
Ctrl + O 组合键:打开文件。
Ctrl + N 组合键:新建工程。
Ctrl +‘←’ 组合键:左移曲线。
Ctrl +‘→’ 组合键:右移曲线。
Shift +‘←’组合键:左移底标。
Shift +‘→’组合键:右移底标。
此按钮可出把数据的全部显示出来,如果在采样时使用了限制桩长,可用此按钮恢复。
此按钮可增加当前显示道数。
此按钮可减少当前显示道数。
此按钮可在手工输入波速或桩长后,用此按钮进行阻抗匹配。
按下此按钮,表示对当前或所有道积分处理。
按下此按钮,表示对当前或所有道校正处理。
按下此按钮,表示对当前或所有道的波形反相。
选中“查看” 菜单下的“显示FFT”项,通过双击通道标示符,可以观察该道曲线的频谱分析结果(限1024点)。
基桩低应变检测作业指导书
南京蓝天土木建筑工程技术顾问有限公司
二○○六年 01月05日
目 录
一、 工程概况
二、 检测目的、方法
三、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四、 基桩检测流程
五、 检测报告的内容
六、 检测时间和人员安排
七、 检测人员组织机构
八、 安全保证体系
九、质量保证体系
编制人 日期
批 准 日期
一、 工程概况
请依据以下内容填写本公司基桩低应变检测(反射波法)原始记录表(1):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委托单位: 设计单位:
勘察单位: 基桩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检测方法:
基桩信息:
1.桩型: 2.桩径:
3.设计桩长: 4.混凝土强度:
5.施工日期: 6.抽检类型:
检测数量:结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及有关规定,会同有关单位人员共同确定检测数目。
二、检测目的、方法
检测目的:桩身完整性检测。
检测依据:基桩低应变检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J256-2003低应变法要点进行。
检测方法:低应变检测反射波法。
1检测仪器
现场测试使用南京同科工程测试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TK—PDS基桩动态测桩仪一台,方正颐和E2500C笔记本一台,阻尼速度计、检波器若干,仪器使用参数:
滤波范围:200Hz—3000Hz
采增长度:1024
2检测原理
现场检测采用反射波法,相同材料的桩体,如果把它简化成一个一维介质,则在等同条件下,激发产生的子波在桩的轴线方向上传播的速度是一定的,则有:
T = (a)
其中:Vc为波在桩内的传播速度
L为桩体长度
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桩截面发生断裂、扩颈、缩颈、夹泥、离析等缺陷时,都会引起波阻抗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使一部分波发生反射,这样安在桩顶的传感器就可以接收到这些波,根据公式(a)就可以推出桩的缺陷位置。传感器收到的初至波是直达波,波形前部可以近似看作是锤击激发的子波,通过数学转换及一系列数字处理,最终以波形曲线变化特征对桩体质量进行评价。
三、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1、委托方的准备和配合工作
(1) 现场及资料准备
施工场地桩基露出地面,预应力管桩超出较高部分应以截断,以保证检测工作顺利展开。在检测前向检测方提供:工程名称及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名称、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桩基施工图,桩基施工记录;试桩桩顶处理前、后的标高。
(2) 检测前处理
桩头顶面应水平、平整、桩头中轴线与桩身中轴线应重合,桩头截面积应与原桩身截面积相同;
2、 检测方的准备工作
结合基桩施工平面图,填写本公司低应变检测原始记录表(2):
控制编号:LT-CX16-01-01
基桩低应变检测(反射波法)原始记录表(2)
第 页共 页
桩号 桩顶状态 桩号 桩顶状态 桩号 桩顶状态 桩号 桩顶状态 桩号 桩顶状态
1 6 11 16 21
2 7 12 17 22
3 8 13 18 23
4 9 14 19 24
5 10 15 20 25
a. 进入检测现场后必须获得以下信息:设计指标、施工参数;
b.另外,测试时还有两个重要的现场参数:测试桩顶标高和测试桩径;
3、桩头处理
测试人员应会同设计、甲方、监理人员,参考施工记录和工作日志,抽取被检测桩。为了确保检测信号能有效、清楚地反映桩身的完整性信息,最大限度地从样本角度减少测试中的杂波或噪声干扰,要求做到:
(1) 测试前应了解桩身混凝土的龄期,使之具备足够的强度,混凝土龄期应大于10d,地下水位较高时还应延长。
(2) 桩头部位的缺陷对波的传递影响很大,所以桩头应予以处理。要求将桩头的浮浆予以清除,尽可能的把浅部的各种缺陷去掉。对于预制桩要将锤击疏松部分截除,灌注桩要将浮浆或不密实段截除,最好采用砂轮将被测桩桩顶直接磨平,使激励点、信号接收点都直接在桩身砼母体上。
(3) 尽可能在设计桩顶标高处进行测试,测试桩顶宜高于桩周土20cm,桩头与桩周砼相连或基础已做砼垫层的要先行脱离。
4、现场采集时,注意传感器的安装,传感器的安装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影响:
a: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及方向,由于反射波法是建立在一维纵向振动理论的基础上,传感器的轴线与桩身的纵轴线是否平行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在沉管灌注桩传感器的安放点应距桩芯沿半径2/3R处,预应力管桩应放在桩壁1/2处。
b.传感器与桩顶面的偶合,传感器与桩顶之间的偶合非常重要的,安装方式不慎,粘贴状态不好,就会降低传感器的安装谐振效率,传感器的安装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胶粘贴,②石膏粘贴,③薄蜡或润滑脂,④橡胶粘贴。
5、桩身完整性类别判定
桩身完整性类别应参照下表所列实测时域或幅频信号特征,并结合缺陷出现的深度、测试信号衰减特性以及设计桩型、地质条件、施工情况的规定,综合分析判定。
桩身完整性判定
类别 时域信号特征 幅频信号特征
I 有桩底反射波,且2L/c时刻前无缺陷反射波 桩底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其相邻频差△≈c/2L
II 有桩底反射波,且2L/c时刻前出现轻微缺陷反射波 桩底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其相邻频差△≈c/2L,轻微缺陷产生的谐振峰与桩底谐振峰之间的频差△f’фc/2L
III 无桩底反射波,有缺陷反射波,其他特征介于II类和IV类之间
IV 无桩底反身波,且2L/c时刻前出现严重缺陷反射波或周期性反射波,或因桩身浅部严重缺陷使波形呈现现低频大振幅衰减振动 无桩底谐振峰,缺陷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相邻频差△f’фc/2L,或因桩身浅部严惩缺陷只出现单一谐振峰
四、基桩检测流程
五、检测报告的内容
1、报告采用桩基检测专用格式,报告一式七份,其中委托方五份(含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部门各一份),检测机构自留二份。
2、包括以下内容:
(1) 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基础、结构型式,层数,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检测日期;
(2) 地质条件描述;
(3) 受检桩的桩号、桩位和相关施工记录;
(4) 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过程叙述;
(5) 各桩的检测数据,实测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
(6) 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
报告中检测分析、复核、技术负责人栏目均为本人签名,以示负责。
六、检测时间和人员安排
基桩低应变检测必须在灌注桩龄期到规定龄期后进行,预应力管桩必须在灌注桩芯前进行。
检测时间: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及桩周土休止期,桩头及场地处理好的前提下,甲方提前一天通知乙方进场测试,乙方保证准时进场,每根桩检测点可参照《建筑基桩技术规范》JGJ106-2003 JGJ256-2003之规定,检测约需2-4个检测点。
检测人员:公司安排技术人员进入现场进行现场检测做业。
检测报告:正式检测报告一般在检测后五个工作日内提供给甲方;如有异常桩,检测方应在检测第二天通过电话或其他形式通知委托方,以便于及时处理。
七、检测人员组织机构
1、项目联系人:王翠英
2、技术负责: 吴江
3、室内分析人员
姓名 证号 姓名 证号 姓名 证号
贺镇凤 03 戴玉洁 05 李娜 10
4、现场检测人员
姓名 证号 姓名 证号 姓名 证号
王 雪 04 魏六兵 07 邢范强 09
陈兴虎 06 胡 俊 08 张世忠 11
★ 所有人员持证上岗
八、安全保证体系
1 设备安全和人员安全是保证检测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2 现场应以质量监督员为首的检测安全小组,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制定明确的安全指标和奖惩措施。
3 安全保证措施
3.1 对现场试验人员严格进行安全教育。
3.2 检测人员均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允许违章操作,以免发生事故。
3.3 电缆接头处、非防水电线及带电仪器设备应避免湿水、雨淋等。
3.4 进入工程现场的检测人员一律戴好安全帽。
3.5 任何仪器设备开机后,操作人员不准离开。在工作完毕后,应及时停机,切断电源。
3.6 严禁现场任何工程人员酒后上岗和带病上岗作业。
3.7 对主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安全带等必须由专职安全员检验把关。
3.9 若需风雨天气施测,则现场检测人员必须配备雨具、安全带等安全器具。
3.10 如发生意外,首先进行各项自救,紧急拨打120、110电话。
4 本公司为投入本项目的人员和设备进行保险。
九、质量保证体系
1质量方针
守法、诚信、公正、科学
守法——遵守国家、省有关建设工程检测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诚信——诚实检测,信守承诺,实事求是,以客户利益为工作焦点。
公正——以数据为依据,标准为准绳,不受任何干扰和干预。
科学——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规范进行检测。
2质量目标
a)检测报告不得有原则性误判,检测报告合格率≥95 %;
b)每年度岗位员工参培次数不少于1次,员工须持有上岗证上岗;
c)客户抱怨处理率达100 %,客户有效抱怨≤5%;
d)所使用设备的检定合格率达100 %。
3服务承诺
a) 本公司保证认真、按时履行与客户达成或签立的一切合同或协议,承诺决不延误。
b)本公司热情接待每一位需要提供检测任务的客户及抱怨者,承诺对每一
起抱怨都将在约定的时间内给予合理的答复,对违反检测规定造成客户利益损失的,公司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c)承诺按规定收取合理检测费用,使客户得到最为经济的检测服务。
4 质量保证措施:试验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检测规范进行,原始记录真实可靠,现场检测人员持证上岗。
5 质量保证体系框图
基桩静载检测作业指导书
南京蓝天土木建筑工程技术顾问有限公司
二○○六年 01 月 05 日
目 录
一、 工程概况
二、 检测目的、方法
三、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四、 基桩检测流程
五、 检测报告的内容
六、 检测时间和工期安排
七、 检测人员组织机构
八、 安全保证体系
九、质量保证体系
编制人 日期
批 准 日期
一、工程概况
请依据以下内容填写本公司基桩静载原始记录表(1):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委托单位: 设计单位:
勘察单位: 基桩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检测方法: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基桩信息:
1.桩型: 2.桩径:
3.设计桩长: 4.混凝土强度:
5.施工日期: 6.抽检类型:
检测数量:结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及有关规定,会同有关单位人员共同确定检测数目。
二、试验目的、方法
检测目的:通过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确定基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检测依据: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J256-2003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要点进行。
检测方法:试验时,加载反力装置采用压重平台,用连于千斤顶的压力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系数换算荷载。试验桩的沉降采用百分表观测。
试验加载方式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直到预定加载值。
加卸载与沉降观测:
(1)加载分级:加荷分级为10级,每级加载量宜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10,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2倍。
(2)沉降观测:每级加载后,每第5、15、30、45、60min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每次测读值记入试验记录表;
(3)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连续两次在每小时内小于0.1mm时可视为稳定;
(4)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①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
注:当桩顶沉降能相对稳定且总沉降量小于40┨时,宜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
②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③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④当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上拔量已达到允许值;
⑤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
(5) 卸载与卸载沉降观测:每级卸载值为每级加载值的2倍。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按第15、30、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为第15、3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三、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1、委托方的准备和配合工作
(1) 现场及资料准备
施工场地应“三通一平”。保证测试设备能进退场。在检测前向检测方提供:工程名称及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名称、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桩基施工图,桩基施工记录;试桩桩顶处理前、后的标高。
(2) 检测前处理
a.桩头顶面应水平、平整、桩头中轴线与桩身中轴线应重合,桩头截面积应与原桩身截面积相同;
b. 桩顶主筋配筋同原桩身配筋,主筋应全部直通至桩顶混凝土保护层之下,各主筋应在同一高度上;
c.距桩顶1倍桩径范围内,宜用厚度为2mm的钢板围裹或距桩顶1.5倍桩径范围内设置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桩顶应设置钢筋网片2~3层,间距60~100mm;
d.桩头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桩身混凝土提高1~2级,且不得低于C30;
e.桩顶标高与地表一致。
(3) 检测方的准备工作
①现场察看,确定检测桩位,拟定进退场办法。
②试验设备和配重进场。
③安装压重平台。
④把配重一次性加上,并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
四、基桩检测流程
五、检测报告的内容
1、报告采用桩基检测专用格式,报告一式七份,其中委托方四份(含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各一份),质量监督部门一份、检测机构自留二份。
2、包括以下内容:
(1) 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基础、结构型式,层数,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检测日期;
(2) 地质条件描述;
(3) 受检桩的桩号、桩位和相关施工记录;
(4) 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过程叙述;
(5) 各桩的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
(6) 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
报告中测试分析、复核、技术负责人栏目均为本人签名,以示负责。
六、检测时间工期安排
静载试验必须在基础开挖前进行。
检测时间: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及桩周土休止期,桩头及场地处理好的前提下,甲方提前两天通知乙方进场测试,乙方保证准时进场,每根桩试验约需2~3天工期。
检测报告:正式检测报告一般在检测后五个工作日内提供给甲方。如有异常桩,检测方应在检测第二天通过电话或其他形式通知委托方,以便于及时处理。
七、检测人员组织机构
1、项目联系人:王翠英
2、技术负责: 吴江
3、室内分析人员
姓名 证号 姓名 证号 姓名 证号
贺镇凤 03 戴玉洁 05 李娜 10
4、现场检测人员
姓名 证号 姓名 证号 姓名 证号
王 雪 04 魏六兵 07 邢范强 09
陈兴虎 06 胡 俊 08 张世忠 11
★ 所有人员持证上岗
八、安全保证体系
1. 设备安全和人员安全是保证检测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2. 现场成立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制定明确的安全指标和奖惩措施。
3. 安全保证措施
3.1 对现场试验人员严格进行安全教育。
3.2 检测人员均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允许违章操作,以免发生事故。
3.3 现场用电一般要求委派电工接电,所用电缆、电线及多孔插座使用前应检查其绝缘情况。电缆接头处、非防水电线、多孔插座及带电仪器设备应避免湿水、雨淋等。
3.4 进入工程现场的检测人员一律戴好安全帽。
3.5 任何仪器设备开机后,操作人员不准离开。在工作完毕后,应及时停机,切断电源。
3.6 严禁现场任何工程人员酒后上岗和带病上岗作业。
3.7 对主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安全带等必须由专职安全员检验把关。
3.8 若需夜间作业,则必须有足够照明度。
3.9 若需风雨天气施测,则现场检测人员必须配备雨具、安全带等安全器具。
3.10 如发生意外,首先进行各项自救,紧急拨打120、110电话。
4. 本公司为投入本项目的人员和设备进行保险。
九、质量保证体系
1质量方针
守法、诚信、公正、科学
守法——遵守国家、省有关建设工程检测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诚信——诚实检测,信守承诺,实事求是,以客户利益为工作焦点。
公正——以数据为依据,标准为准绳,不受任何干扰和干预。
科学——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规范进行检测。
2质量目标
a)检测报告不得有原则性误判,检测报告合格率≥95 %;
b)每年度岗位员工参培次数不少于1次,员工须持有上岗证上岗;
c)客户抱怨处理率达100 %,客户有效抱怨≤5%;
d)所使用设备的检定合格率达100 %。
3服务承诺
a) 本公司保证认真、按时履行与客户达成或签立的一切合同或协议,承诺决不延误。
b)本公司热情接待每一位需要提供检测任务的客户及抱怨者,承诺对每一
起抱怨都将在约定的时间内给予合理的答复,对违反检测规定造成客户利益损失的,公司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c)承诺按规定收取合理检测费用,使客户得到最为经济的检测服务。
4 质量保证措施:试验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检测规范进行,原始记录真实可靠,现场检测人员持证上岗。
3 质量保证体系框图
附录
机械仪器、设备
序号 |
名称 |
型号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1 |
千斤顶 |
QW-5000 |
台 |
3 |
|
2 |
油压表 |
100MPa |
只 |
1 |
|
3 |
百分表 |
0-50mm |
只 |
4 |
|
4 |
基准梁 |
槽钢 |
根 |
2 |
|
5 |
配重 |
预制方桩 |
吨 |
1320 |
暂按设计图纸配载 |
6 |
反力设备 |
15000kN试验架 |
套 |
1 |